一、網站簡介

Total Choir Resources 是一個提供合唱音樂教育者的交流平台,透過Total Choir Resources讓合唱教育者共同學習有關於合唱指揮、增進領導能力及合唱團經營等能力,使合唱教育者充滿信心且享受合唱教學。
二、網站架構
三、特色資源
在Total Choir Resources網站中,特色資源有分別有部落格(BLOG)及廣播(PODCAST),以上兩個介面不需要登入會員就可以瀏覽。
1.部落格(BLOG):網站中討論的內容是與合唱音樂教育相關議題,在部落格的下方會有線上的討論區,提供合唱教育者交流的平台。




四、推薦原因
Total Choir Resources網站以合唱教育現場所遇到的實際情形為主題,這些內容可以給予合唱教育者幫助與資源。此外,Total Choir Resources的Podcast在各大收聽平台都可以免費聆聽,提供音樂教育者不一樣的資源管道,增進合唱音樂教育知能。
提供者:莊宜錚
一、網站簡介
Choral Public Domain Library(CPDL)由拉斐爾·奧恩斯(Rafael Ornes)於1998年12月創立。2005年時,轉換為Wiki的模式,被稱為ChoralWiki,如同合唱版本的維基百科,網站提供免費的合唱樂譜。提供的資源已經超過3702位作曲家的作品,作品數也高於37000多首。
二、網站架構
網站左側的連結,包含主要頁面(main page),頁面當中包含搜尋欄、每日新增樂譜、瀏覽類別等等。在樂譜的頁面(Music scores)中,提供不同的分類方式,來讓使用者搜尋樂譜,類別包含曲名、音樂種類、歌詞語言等等。作曲家頁面中(Composer pages)則提供以作曲家的國籍、年代等分類方式進行搜尋。
三、特色資源
網站中部分樂譜頁面除了樂譜PDF檔案可以下載之外,也提供Midi音樂檔可以試聽,只要點選喇叭的圖案,即可下載。
四、推薦原因
此網站擁有大量的樂譜資源,而且是免費分享給所有使用者;此外,使用者也可分享可使用樂譜,一同擴增合唱音樂的樂譜資料庫。
提供者:巫珮熏
一、網站簡介
Vocal Asia 於2010年成立,是阿卡貝拉純人聲音樂跨國性整合平台,整合日本、港澳、新加坡及中國大陸等地區的阿卡貝拉團體、歌手、創作者以及音樂、表演、資訊與知識,期望推廣阿卡貝拉藝術及教育等。
Vocal Asia將資源整合推廣至全亞洲,甚至與歐美地區等組織或人聲團體進行協同整合,從巡迴演出的安排、音樂創作的合作、各地藝術節慶的整合、工作坊與大師班等,都是Vocal Asia主要目標。
二、網站架構
Vocal Asia頁面的架構包含七個區塊,關於(About)、即時新聞(News)、
消息(Events)、專欄(Columns)、團體(Groups)、行事曆(Calendar)及連結(Links),下方對幾個頁面進行介紹:
Internationale Gesellschaft für Polyästhetische Erziehung(IGPE)
國際多元美感教育學會簡介
陳姿光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
IGPE於1982年,由德國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羅舍爾(Pro. Dr. Wolfgang Roscher, 1927-2002)教授在奧地利薩爾茲堡的「薩爾茲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一次研討會上成立,並由他擔任學會 Wolfgang Roscher教授理事長至2000年;現任理事長為霍夫鮑爾(Gerhard Hofbauer)教授。
一、網站簡介


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
How Children Learn When They Learn Music
主講者:Cynthia Crump Taggart教授
記錄/彙整:陳映蓉、張秀慧
ㄧ、音樂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用音樂思考與表達」。
音樂教學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學會以音樂思考,將自己視為音樂家,並在音樂上變得獨立自主。我們希望學生能精通音樂,能夠透過即興或作曲,如同使用語言一般,自在地運用音樂溝通與表達。
二、音樂語言的流暢度
為了真正達到語言的流暢,孩子們必須擁有豐富的語言詞彙,並能夠將這些詞彙與語法結構連結起來,才能使溝通有意義,使語序正確,使人們能理解他們的表達。因此,他們需要詞彙,也需要語法。如果缺乏這兩者,他們就無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語法還能幫助人預測接下來的內容。音樂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音樂也有它的詞彙:音高模式、節奏模式,以及語法結構。音樂語言流暢的人,能在腦中思考音樂,這就是Gordon的「聽想(audiation)」,能在腦中聽到音樂並賦予它意義。進行聽想時,你是在積極地思考,不只是重播音樂,而是在轉化它、將它分組成模式、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並與你心中的預測進行比較。當聽到未完成的旋律時,多數人能自然地補上正確結尾音。這是因為長期生活中與音樂互動,已在腦中形成「內建的音樂語法感」,這種能力透過日積月累的聆聽與參與逐漸培養出來。
三、什麼是 Audiation?
Audiation是指在腦海中「聽到音樂並賦予意義」的過程,它讓人能夠「用音樂進行對話」,自由表達與理解音樂內容。Audiation與單純回憶旋律不同, 是一個「主動的認知活動」。
進行 Audiation 時,大腦會同時進行多個認知活動,包括:1) 組織:將聲音切分成有意義的音樂片段; 2)預測:推測接下來會出現的旋律或節奏; 3)比較:將實際聽到的音樂與腦中預期的結果進行比對。
Audiation也可以在不同情境中出現:1) 聆聽音樂時:理解和內在跟唱; 2) 靜默中:即使周圍沒有聲音,也能在腦中進行音樂活動; 3) 演奏音樂時:理想狀態下,腦中應提前「預聽」即將演奏的音樂,引導演奏更準確且有表情。Audiation 是每位音樂學習者都應該培養的核心能力。
四、音樂與語言學習的關聯
(一)為何大多數人無法達到音樂流利?
多數人能流利使用語言,但卻無法在音樂上達到同樣的流暢度;許多人可以「朗讀」別人創作的音樂(演奏樂譜),甚至表情豐富,但要他們自己「創作」或「即興」,就變得困難。
(二)每個人其實都有音樂流暢性的潛能
幾乎每個人都有潛能能像使用語言一樣流利地使用音樂;有些人甚至在音樂上的潛力高於語言,然問題不在能力,而是「缺乏適當的環境與教育支持」。
(三)音樂學習的四大關鍵點:來自於音樂學習方式和語言學習的共通點
-
早期刺激與時間敏感期
-
音樂性向(Aptitude)在幼兒時期是可發展且受環境影響的,因此,幼兒期的音樂刺激至關重要。
-
潛能如同「液態水泥」:幼小時期可塑性高,隨環境而改變;約到九歲左右逐漸固化,之後進步速度與程度受限於早期基礎。
-
-
語法結構的形成
-
語言語法與音樂語法都需要在幼兒期自然建立。若錯過關鍵期,即便後天學習,仍難以像母語般自然使用。
-
90%的大腦突觸連結是在「出生後第一年內」形成的。缺乏音樂刺激,會使未來大腦中處理音樂的灰質量減少。
-
-
學習的最終目標:理解與表達
-
無論是語言還是音樂,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理解他人」與「自由表達自己」。
-
音樂學習也應追求,不只是演奏別人的曲子,更要能自由理解、創作、即興表達自己的音樂想法。
-
-
音樂的詞彙與語法結構
-
語言學習是從單字開始,學會單字之後,才組成句子。
-
音樂也是一樣,音高型(Tonal patterns)和節奏型(Rhythm patterns)就像音樂的單字,而調式(Tonality)和節拍(Meter)就是音樂的語法。
-
五、幼兒音樂教育設計
(一)音樂學習有兩種方式:
1.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
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地自然而然學習音樂(就像嬰兒學語言一樣)。非正式音樂學習會伴隨一生,只要我們生活中有音樂,就不斷地內化比較。但如果能在幼年就提供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會更有能力成為流暢的音樂使用者。
2.正式學習(Formal learning):
由老師系統性教導,強調知能與技能的建立,如同我們學習閱讀、寫字、學寫字母、標記事物,這些都是老師教我們的正式學習。而這些正式學習,通常是建立在我們已經透過非正式學習打下的基礎之上。非正式學習的基礎越深厚、越豐富,我們作為正式音樂學習者的表現就會越好,也能更快理解學到的內容,因為我們對這些已經具備某種「準備度」。
(二)幼兒階段教學原則:
幼兒期應以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為主:自然而然、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學習音樂(就像嬰兒學語言一樣)。老師提供豐富自由的音樂環境(沉浸在多元調性、多樣拍子的音樂中,不要限制孩子的「音樂語言系統」發展),鼓勵自由探索,不急著要求正確或技巧。
(三)音樂環境設計重點:
-
多元調性:不只大調/小調,要包括各種教會調式(Dorian, Phrygian, Mixolydian 等)。
-
多元拍子:除了常見拍子,也要介紹五拍、七拍。
-
提供更廣的「音樂語言基礎」,讓孩子能自然理解更多樣的音樂型態。
-
讓孩子自由「玩音樂」:孩子透過遊戲學習音樂,讓他們盡情地「玩音樂」。幫助他們「玩音樂」的方式之一,就是給他們可以操作的音樂玩具。用豆袋、絲巾玩「調性與節奏詞彙」,沉浸在歌曲與唸謠中,之後他們回家,一邊開著小汽車,一邊唱歌的時候,就會使用這些調性與節奏,自己創作歌曲並玩弄這些元素。甚至有時候在課堂上聽到孩子們自己開始從教室某個角落唱出「ba, ba, ba」表示他開始與這些聲音互動。
六、Gordon 預備音樂聽想(Preparatory Audiation)類型與階段
Gordon 提出「預備音樂聽想(Preparatory Audiation)」是孩子學會音樂語法的早期過程,類似皮亞傑的發展階段理論。
七、正式學習:分辨學習(Discrimination Learning)與推衍學習 (Inference Learning)
(一)技巧學習序列(Skill learning sequence)
-
分辨學習(Discrimination Learning):辨別學習是老師直接教導學生並讓他們學習的過程。比如「Bum, bum, bum」表示這是主音模式,因為它結合了do mi和sol,老師教基礎概念與技能。
-
推衍學習(Inference Learning):是老師創建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機會,當孩子們創作自己的編曲時,是基於他們在辨別學習中學到的訊息來解決問題。學生自主探索、即興、創作,為培養創造力與獨立思考。
在辨別學習中,學生學會了使用音階、節奏音符來標註音調和節奏,學習音調名稱和節奏名稱。部分綜合學習是將它們組合在一起並以小組的形式繼續練習。符號聯想就是音樂閱讀,孩子們首先學習識別圖形,像他們學習認識單字一樣,先學習單一的音調模式或節奏模式,然後將它們組合在一起進行綜合學習。
(二)課堂範例:從模仿到創造的過程
【教學環境佈置】
小學音樂教室,布置有各種樂器、音樂家圖片、音樂單字海報。
【教學過程】
-
四年級學生入場,老師一邊唱 Mixolydian 曲調,一邊引導學生以流暢肢體律動進入教室。
-
學生進場後,老師唱著調性曲調「請坐下」,幫助學生內化調性感。
-
音樂活動開始:
-
老師唱出一段曲調,讓學生用「不同的音高模式」自由回應(分辨與推衍交替)。
-
如果學生答錯,老師會提供選項,讓學生自己修正,而不是直接告訴正確答案。
-
-
小組編曲活動:
-
學生以小組合作,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版本(可以編旋律、節奏、加前奏、尾奏,自由安排樂器與聲部)。
-
條件設定很簡單:只要求歌曲中要有「主旋律」和「和弦根音」,其他完全自由發揮。
-
【教學設計重點】
-
用「唱引導」:建立調性與節奏感。
-
設計「開放式創作活動」:給簡單限制,引導自由探索。
-
讓學生有「做決定」的權利:音高、節奏、編排皆可自由選擇。
八、音樂教育的理想願景
音樂教育者應該專注於培養聽覺發展技能,這些技能可以透過表演來表達,也可以透過即興演奏、作曲和樂譜來表達。只有透過聽覺發展,學生才能成為音樂流利的人,他們的聽想能力會反映在他們的表演中,並在音準、旋律和節奏的表現更加準確與出色。如此,音樂教育能培養孩子用音樂思考、理解、創作的能力,學生更好的演奏技巧(自然音準、穩定節奏、靈活表達),是從內在音樂感驅動出來的。如果他們能夠進行聽想,將不再只是「演奏別人的音樂」,而是「表達自己的音樂想法」。
類型
階段
一、同化型(acculturation)
出生至2-4歲:對外在環境有一些自我意識。
二、模仿型(imitation)
2-4歲至3-5歲:有意識的參與且專注環境。
三、融合推衍型(assimilation)
3-5歲至4-6歲:有意識的參與且專注於自我。
-
吸收:以聽覺來收集環境中各種音樂的聲音。
-
隨意反應:隨意地動與喃喃發聲,但與外在音樂環境無關。
-
有目的反應:試著應和音樂環境而有所動作或是喃喃發聲。
-
意識自我:意識到自己的律動與聲音和外在的音樂不合。
-
離開自我:正確模仿外在的音樂,尤其是音高型與節奏型。
-
內省:發現自己的唱、唸、呼吸以及律動缺乏協調。
-
協調:將自己的唱、唸、呼吸以及律動相互協調。
類型
說明
分辨學習
(Discrimination Learning)
推衍學習
(Inference Learning)
由老師直接教導。
明確告訴學生音樂概念、模式或技巧。
例如:認識音高模式、節奏模式、唱唸固定音階、學習和弦進行。
學生自己探索、創作。
老師提供框架,學生在裡面自由嘗試與發展自己的音樂。
例如:自己編旋律、即興創作、自由編伴奏等。


Traditional Music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
主講人:Yong Hee Kim教授
記錄/彙整:張毓紋
前言:
南韓政府深切意識到國家傳統藝術的重要性,於2022年對國家音樂課程進行修訂,顯著強化傳統音樂的教學內容。此次修訂旨在將傳統音樂教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提升為民眾對藝術的終身認同與實踐經驗。
一、課程內涵變革:
在第三與第四階段的音樂課程中,教學內容聚焦於三大領域:表演(Performance)、鑑賞(Appreciation)與創作(Creation)。其中,鑑賞層面特別強調「培養探索並欣賞本土文化遺產之態度,進而享受韓國傳統音樂之美」。至於第五與第六階段,課程更明確指出應「探索與發現韓國音樂遺產,並認識傳統音樂之價值」。第七至第九階段則進一步強調「探索並聆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可之韓國音樂遺產,理解其全球意義與文化價值」。
綜合來看,從第三至第九階段之音樂課程中,傳統音樂在歌唱、器樂演奏、創作與鑑賞各層面之比例約佔整體音樂教學內容的36.4%至40%。
二、現場示範:
Yong Hee老師為了讓與會者皆能感受韓國歌曲之美,便有現場教學環節,透過引導現場參與者合唱〈阿里郎〉一曲,使參與現場的會眾,能親身體驗南韓音樂之韻味與情感。老師表示,〈阿里郎〉作為代表性民謠,具有多種版本與演唱方式,因此作為韓國音樂之豐富性與在地性代表曲目,十分合適且適切。
三、韓國傳統音樂類型與特色:
(一)正樂(Jeongak):
正樂(Jeongak),意指「正統音樂」,歷史上主要為王室與貴族階層所欣賞之音樂形式,其理念根基於儒家哲學體系。儒家思想家孔子強調音樂具備教化與治國之功能,主張透過音樂陶冶人心、促進社會秩序。
在朝鮮王朝(1392–1910)期間,歷代君主積極推動音樂的改革與制度化建設,將音樂視為朝政與禮儀不可或缺的組成。正樂的核心精神強調節制與莊重,拒絕過度情感的直接表達,反映出孔子所重視之品格修養功能,而非單純追求音樂的美感或表現力。
正樂的節奏較民間音樂緩慢,營造出平靜、沉穩的氛圍,並常以融合歌唱、器樂演奏與舞蹈(即樂、歌、舞三位一體)的形式展演,體現儒家文化中禮樂合一的精神。
(二)禮樂:孔廟音樂(Ritual Music: Confucian Shrine Music):
孔廟音樂作為儒教祭典中的重要組成,其結構嚴謹,內容包含九個部分,涵蓋器樂演奏、歌唱與舞蹈三大要素,體現「樂、歌、舞」合一的傳統藝術形式。
此類音樂創作依據古代宇宙觀進行設計,其中台上樂隊象徵「陽」,地面樂隊象徵「陰」,藉由音樂與空間配置反映陰陽調和的哲學理念。根據《周易》原則及儒家禮樂思想,演奏者被明確區分為兩組,分別位於露台與地面,以呼應天地陰陽之序。舞蹈亦遵循周朝的禮儀傳統,兼具民俗性與軍事性,象徵性地展現陽剛與陰柔之氣的交融,彰顯儀式之莊嚴與秩序。
音樂本身節奏極為緩慢,樂句由簡單的全音符組成,幾乎不含裝飾音與動態變化。首樂句由一小節內的四個音符構成,全曲則由八個小節組成,整體風格講求內斂含蓄與從容優雅,正如《禮記》所述:「最高風格之音樂,應以其輕鬆自如與優雅內斂為特徵。」
(圖擷取自Yong Hee Kim(2024)的簡報資料)
(三)祭祀音樂:皇家祠堂音樂(Ritual Music: Royal Ancestral Shrine Music):
皇家祠堂音樂為南韓重要的儀式性音樂,專門用於祭祀歷代君王,藉以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之情,並緬懷其在文治與武功方面的卓越貢獻。相較於承襲中國傳統之《孔廟音樂》,皇家祠堂音樂則展現出更具韓國文化特色的音樂風格,體現本土化的禮樂精神。
此類音樂的使用極為嚴格,特定以「C」音開頭的樂曲僅限於君王與孔子相關之儀式中演奏,突顯其神聖性與尊崇地位。
(圖擷取自Yong Hee Kim(2024)的簡報資料)
(四)韓國傳統音樂:民謠音樂(Folk Music):
民謠音樂是韓國傳統音樂中最為貼近民眾生活的一環,廣受庶民階層的喜愛。其創作多由集體完成,反映出群體文化與地域特色的融合。
此類音樂可區分為三大類型:歌曲、器樂演奏與薩滿儀式音樂,各自承載著不同的社會與宗教功能。其中,民歌多以固定節奏型態「長丹」(Jangdan)為伴奏基礎,展現節奏與旋律的協調美。許多民歌屬於勞動歌曲,透過歌唱的方式紓解勞動的辛苦與心理壓力,展現人民在生活困境中的韌性與智慧。
最具代表性的民謠〈阿里郎〉起源於京畿道,由瀨町長團所演唱,流傳版本多達3600首,涵蓋約60種風格,顯示其文化多樣性與普及性。在旋律構成上,民謠常採用三至五音的音階結構,音階系統因表演地區的差異而有所變化,充分展現地域性音樂特質與韓國民族音樂的多元面貌。
(圖擷取自Yong Hee Kim(2024)的簡報資料)
(五) 器樂:四物樂(Samulnori):
四物樂(Samulnori)是韓國傳統打擊樂的重要形式,由四種基本樂器所構成,名稱源於所使用的四種基本樂器:「小銅鑼」(Kwaengwari)、大鑼(Jing)、長鼓(Janggu)與鼓(Buk)。這四種樂器分別象徵自然界的雷、風、雨與雲,合奏時能產生豐富層次的節奏與音響,展現自然與人和諧共鳴的理念。Yong Hee老師為使參與者更深入體驗四物合奏的魅力,活動中將現場聽眾分為四組,透過模擬演唱節奏的方式,模擬各種樂器的聲響,從中感受南韓傳統器樂的節奏韻律與集體協作之美。
此外,四物樂亦常見於慶典與農樂活動中,具有凝聚社群、驅邪祈福等文化意涵,充分展現韓國傳統音樂的生命力與社會功能。
(圖擷取自Yong Hee Kim(2024)的簡報資料)
(六) 民族音樂課程(National Music Curriculum):
韓國音樂教育制度的形成與演變深受歷史背景影響。自19世紀末起,基督教傳教士於1880至1890年代間引入西式私立教會學校,並同時傳播基督教聖詩,為韓國音樂教育的西化奠定初步基礎。
1906年,日本統治時期,文部科學省頒布整頓公立學校教育的相關法令,首次正式將音樂作為學科納入課程體系。韓國光復後的第十年,即1955年,教育部制定針對各級學校的國家課程綱要,確立音樂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
自1955年以來,韓國的國家課程綱要歷經十次修訂。儘管每次修訂中傳統音樂的具體內容有所差異,但整體趨勢顯示對其重視程度逐步提升,強調傳統音樂於培養學生文化認同與民族意識中的角色。
在教材政策方面,自首套課程實施起至2007年為止,韓國音樂教科書由政府統一編撰與發行,體現高度的國家標準化。然而,2007年課程改革後,針對小學五、六年級及中學階段之教材,改採「認證制度」,即允許使用政府審核通過之多元版本教科書,而不再限於唯一的國家版教材。
進一步地,自2015年課程修訂以來,國中與高中階段的音樂教材全面改為「認可制」,賦予教育現場更多彈性選材的空間,同時提升教學內容之多樣性與在地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小學音樂教科書中,傳統音樂的收錄比例亦呈現逐漸增加之趨勢,反映出政策層面對於傳統文化教育之重視,並力圖在基礎教育階段即深化學生對本國音樂文化的理解與欣賞。
(圖擷取自Yong Hee Kim(2024)的簡報資料)
(七) 傳統音樂之理論與演唱:
韓國音樂課程在不同時期對於傳統音樂的教學內容與呈現方式具有明顯變化。早期的教科書偏重於理論性說明與知識傳授,較少實踐性的教學設計。然而,近年來的課程發展趨勢顯示,愈來愈多教材開始融入聽力訓練與歌唱活動,強調學生對傳統音樂的實際體驗與感受。
在民歌的使用上,最初其納入教材主要作為理論講授之工具,但隨課程改革推進,民歌逐漸轉化為可供學生實際演唱與欣賞的教學素材。根據統計,不同版本課程教材中共收錄了84首傳統歌曲,總出現次數達163次,顯示傳統音樂在課程中已佔有一席之地。
回顧第一期課程,教材中平均僅收錄約0.17首民歌,顯示當時對民間音樂之重視程度甚低。然而至2007年課程修訂時,單冊教材中所納入的民歌數量已提升至4首,反映政策與教材編制單位對於傳統音樂之重視程度日益提升,並朝向理論與實踐兼備的教學模式發展。
四、韓國傳統音樂界的挑戰與革新
韓國傳統音樂在教育體系中獲得當前之重要地位,乃仰賴傳統音樂界長期以來的不懈努力與倡議。面對西方音樂主導的教育風氣,傳統音樂工作者持續推動課程改革與制度建設,以爭取傳統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合理地位。
自1960年代起,南韓陸續於部分國中與高中開設專門教授韓國傳統音樂的課程與專業領域,作為培養新生代音樂人才的起點。進一步地,1980年代以後,眾多大學亦陸續設立傳統音樂系或相關專業,系統性地推動傳統音樂教育與研究發展,為傳統音樂的保存、傳承與學術深化奠定重要基礎。這一系列的制度建構與教育投資,逐步確立韓國傳統音樂在國家文化教育政策中的核心地位,也反映了韓國社會對於自身音樂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與肯定。
(一)韓國傳統音樂教育協會(Korean Traditional Music Education Society, 1991):
韓國傳統音樂教育協會於1991年成立,其成立背景反映出當時音樂教育環境中傳統音樂的邊緣化現象。當時,韓國學校的音樂教育長期以來多偏重西方音樂體系,社會大眾對外國音樂的接受與欣賞程度普遍高於本國傳統音樂,導致傳統音樂難以在教育場域中穩固其地位。
即使在此不利環境下,傳統音樂界仍致力於推動其在課程中的重建。然而,由於整體社會對音樂教育本質的反思不足,加之傳統文化意識的式微,使得傳統音樂的再生與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該協會主張,初等教育階段應著重於教授具有文化內涵與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並依據國家課程綱要設計相應教材,以確保傳統音樂內容的系統性與教育性。此外,協會強調,韓國傳統音樂應被視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資產,其教學不僅需延續歷史脈絡,更應透過精緻而真實的方式呈現,藉以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與美感經驗,實現傳統音樂在現代教育中的重生與發展。
(二) 韓國傳統音樂教育的現況與前景:
進入21世紀以來,儘管韓國教育體系對傳統音樂的重視有所提升,然整體而言,學校教育中對傳統音樂的實質投入仍顯不足,特別是在師資培訓與教學資源方面,尚未能充分支援其永續發展。
為確保傳統音樂教育的品質與延續,當前亟需培養具備專業素養與文化敏感度的人才,投入於教學、創作與研究工作。大學與研究所,尤其是師範學院,積極增設韓國傳統音樂相關系所或專業課程,以建立完整人才培育體系。
同時,政府部門如文化體育觀光部與教育部,亦應與學校藝術教育單位密切合作,透過政策支持與資源整合,加強校內外藝術教育的交流與指導,進一步推動傳統音樂在現代教育場域中的落實與創新發展。
(三) 學校藝術導師制度(School Arts Instructors):
為解決中小學階段「缺乏具備教授傳統音樂能力之教師」的結構性問題,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與教育部自2000年起共同推動「學校藝術導師制度」。此制度旨在引進具備專業背景之藝術工作者,經過一定程度的專業培訓後,派遣至各級學校支援藝術教育,提升教學品質與內容多元性。
導師提供的教學內容涵蓋韓國傳統音樂、戲劇、電影、舞蹈與動畫等領域,旨在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與文化素養。自2004年起,此制度亦擴大適用範圍至幼兒園與托兒所,將藝術教育向下延伸至更早期的學習階段。
在教學實施層面,傳統音樂導師與班級音樂教師之間可進行合作授課,共同規劃課程內容與教學策略,藉此強化學生在聽、唱、奏等多方面的學習經驗,並促進傳統音樂的活化與普及。
(四) 學校藝術導師之教育目標(School Arts Instructors: Goals):
學校藝術導師制度的核心目標,在於透過多元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並體驗韓國傳統音樂之藝術價值與文化意涵。課程設計涵蓋歌唱、器樂演奏、音樂創作與主動聆聽等多重面向,旨在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感知力與表達力。透過親身參與音樂活動,學生不僅能感受傳統音樂之美,更可在實踐過程中建立積極且正向的學習態度,深化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
以音樂教材為教學核心,導師引導學生探索韓國傳統音樂的基本元素與歷史背景,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樂在其中,並發展出主動探索的學習動機。此外,教學活動強調「深度體驗」,透過沉浸式與互動式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在實際操作與感知中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進而內化為長遠的文化素養。
結語:
目前韓國持續透過政策推動、學術研究與學校課程實施等多方努力,致力於傳統音樂的保存與傳承。期望在多元教育資源的挹注下,韓國獨特而深具文化價值的傳統音樂能持續發展並廣為弘揚。








[工作坊]
Teaching Music Theory to Children: An Audiation-Based Approach
主講者:Bruce Finley Taggart教授
記錄/彙整:陳映蓉
一、Audiation是音樂理論學習的重要基礎
學生正式學習音樂理論概念前,需先建立強大的音樂聽想( Audiation )能力與學習準備度(readiness),Edwin Gordon 強調:如果學生還沒準備好,就直接教抽象理論,常常是無效的音樂理論教學,許多音樂理論課程常常都過早教導抽象概念,忽略學生的聽覺與理解能力。
二、大學新生與研究生的準備情況
(一)大學生與研究生面臨的問題:
學生常常能夠寫出正確的羅馬數字分析、分析奏鳴曲式,但若「只靠耳朵」進行分析與反應時,許多人都感到無法適應。
(二)老師的教學模式
老師先不給樂譜,只給聽覺模式(oral patterns),用口唱的簡單旋律與音型練習,目標是讓他們「先能聽、能唱、能動作反應」,再談理論概念。
(三)學生表現
有些學生可以輕鬆完成,但很多學生「沒有譜就無法安心學習」。他們對「沒有樂譜的練習」感到不安與不熟悉,顯示出聽覺訓練的不足。
三、大學音樂理論與Audiation的關係
(一)大學音樂理論包含:
-
基礎樂理
-
聽寫技能
-
聽覺的調性判斷(Key identification):不能只看調號,必須聽出實際調性。
-
聽覺的節奏感知(Meter perception):例如,聽覺的辨別 3/4 或6/8,需連結音樂速度與重音感知。
-
-
和聲分析(Harmonic analysis):真正聽懂和聲進行,而非只看和弦標記。
-
曲式分析(Formal analysis):辨識音樂段落的結構變化,如奏鳴曲式、二部曲式等。
-
作曲與編曲:心中感知的編曲與創作。
-
風格分析(Stylistic analysis):能從聆聽中分辨作曲家的風格差異(例如辨認莫札特與貝多芬)。
-
即興與創作(Improvisation & Composition):心中感知的即興與創作,需要強大的 Audiation 支持,而非紙上作業。
(二) 哪些音樂理論內容需要 Audiation?
很多重要的音樂理論活動必須具備 Audiation 能力,例如:
-
辨認調性(Key Identification):單靠調號不一定能判斷真實調性,要靠耳朵聽出來。
-
和聲分析(Harmonic Analysis):光是看譜標記和弦,無法真正理解音樂進行;必須聽得出和聲功能的變化。例如:一首樂曲調性轉換,如果只看調號,可能會錯過實際的轉調(modulation)。要用耳朵聽出來,才能正確標記和理解和聲邏輯。
-
曲式分析(Formal Analysis):像奏鳴曲式的結構分析,需要聽出音樂各部分的角色與發展,而不只是看樂譜表面。
-
奏鳴曲式不像教科書描述得那麼「整齊」,現實中常常很混亂,必須真正聆聽,才能理解樂曲如何轉調、發展與收束。
-
以一段貝多芬樂曲為例:起初在 E♭ 大調,然後出現令人驚喜的假終止(deceptive cadence),轉到 C♭大調。如果只看譜不聽,會很難察覺到這個和聲的邏輯與美感;必須透過耳朵,感知到和聲功能的變化,才能正確理解。
-
(三)大學生在音樂理論學習中常遇到的困難
-
無法正確判斷樂曲調性。
-
聽不出和聲進行或終止類型。
-
在曲式辨識上只能靠記譜而非聆聽。
-
即興或作曲時缺乏自然的音樂語感。
這些問題,通常不是技巧不好,而是從小學習音樂時,缺乏 Audiation 的訓練與養成。
四、兒童也能學習進階的音樂結構
(一)即使是四年級、五年級的小學生,只要教學得當,也能做到:
-
辨識樂曲中的結構變化。
-
感知和聲進行。
-
理解小規模的曲式(如二部曲式、三部曲式)。
(二)教學重點在於:
-
從小培養 Audiation,重視聆聽與互動,而不是直接進入死記硬背的理論教學。教學方法包括:
-
模仿與回應(Echoing and Response)
-
自由創作小旋律(Improvise small musical ideas)
-
用簡單旋律進行轉調、變奏練習
-
在不同的拍子(Meter)與調性(Tonality)中唱歌與活動
-
-
讓孩子從聆聽、模仿、即興中,自然理解音樂邏輯。(強調從耳朵出發,而非從樂譜出發)
五、音樂理論教學的正確順序
真正的音樂學習應該遵循「聆聽➔理解➔表達➔再進入抽象概念」的順序。具體步驟如下:
-
大量的聽覺經驗(歌曲、旋律、節奏互動)
-
口頭模仿與即興(能唱出、動作反應)
-
聽覺辨識(辨認調性、節奏型態、和聲功能)
-
初步的概念理解(例如辨認終止、調性轉換)
-
進入正式的理論學習(記譜、和聲分析、曲式分析)
六、大學課程的教學建議
(一)即使是教大學生(甚至研究生),仍應保留以下教學原則:
-
先聽,再寫。
-
先動態體驗,再抽象分析。
-
讓學生能「內心聽見」音樂(Audiation),再進行符號化的標記與分析。
(二)即便是學習奏鳴曲式(Sonata Form):
不只是分段、標記主題 A、主題 B,而是「聽出結構」、「感受調性」與「情感的發展與對比」。
(三)教學範例:透過「聲音地圖(Sound Timeline)」,讓學生體驗曲式結構
-
播放樂曲(如貝多芬交響曲)。
-
讓學生以「聽覺感受」畫出樂曲段落的變化(Exposition, Development, Recapitulation)。
-
強調「哪裡有新的主題?哪裡有轉調?哪裡有高潮或結尾?」。
-
這種練習可以幫助學生用耳朵理解曲式,不依賴樂譜。
七、結論:
(一)理想的音樂教育流程
(二)課程設計的完整流程
-
幼兒期(2天大起)
-
大量聆聽與身體活動。
-
音高、節奏模式的浸潤。
-
引導自然模仿(Echo)與自由回應。
-
-
學齡前~小學低年級
-
自由唱歌、自由創作旋律。
-
不依賴譜面,先發展耳朵與Audiation。
-
練習辨識拍子與簡單調性。
-
-
小學中高年級
-
創作小旋律、設計簡單低音線。
-
學習辨識和聲功能(Tonic, Dominant 等)。
-
初步接觸曲式結構(Phrase, Cadence)。
-
-
中學至高中
-
練習曲式聆聽與標記(如小型二部曲式)。
-
和聲練習(和弦連接、和聲功能分析)。
-
自由創作、改編旋律,發展風格感知。
-
-
大學音樂理論課程
-
正式學習調性、曲式、和聲、風格分析等內容。
-
但仍強調「從聽覺出發」。
-
在沒有譜面的情況下,訓練學生用耳朵理解和結構化音樂。
-
(三)核心理念總結
1.不是只有「記憶樂理知識」而已!
音樂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真正「理解音樂」、「在腦中聽見音樂」、「用音樂思考 與表達」。
2.音樂聽想(Audiation)是音樂學習與表現的核心。
-
真正好的音樂理論課程,應該是「以身體經驗、聽覺感知為基礎」,而非單純的符號記憶與標記。
-
讓學生「先能夠自由地聽、感受、表達」,再進一步學習抽象的理論概念。
內容
幼兒期
小學中低年級
小學高年級
國高中
大學階段
聆聽、模仿、自由回應,發展基本的Audiation。
唱簡單旋律,辨識拍子與調性,進行即興與簡單創作。
創作曲調、設計低音線、辨識和聲功能與曲式結構。
進一步進行和聲、曲式、風格分析與創作練習。
正式進行音樂理論、作曲與高階分析課程,並以 Audiation 為基礎深化理解。
階段


[工作坊]
歌唱教學之策略與語音應用
主講者:潘宇文教授
記錄/彙整:張儷齡、黃紀璇
一、歌唱暖身教學活動
大家一起甩雙手、扭腰、轉膝蓋、舉起雙手伸展、雙手抬高緊扣,向上向右向左伸展、身體轉大圈、抬高雙手手臂轉圈、抬起肩膀再放鬆、槌肩膀和手臂、手放胸前頭抬高再低下、輕輕轉動脖子、手按摩頸部、一隻手插腰一隻手舉高向左向右拉筋。(暖身1)
手舉高向外畫大圈、再向內,嘴巴唱「ㄨ」用「ㄘ、ㄊㄧㄎㄜ、ㄊㄧㄊㄧㄑㄩ」等子音進行節奏模仿練習,想像自己是摩天輪,中型摩天輪,手在前方向外轉圈,嘴巴隨著手的高低唱「ㄨ」,有低、中、高三種不同的尺寸,練習低聲區、中聲區、高聲區,大家比較專注在出發,最後下行的時候要給比較多的氣才能安全落地。(暖身2)
接下來肩膀放輕鬆,跟老師進行「ㄨ、ㄨ、ㄨ」(唱「ㄨ、ㄚ、ㄟ、ㄧ」的音進行旋律模仿,並隨著音型高低起伏搭配手勢)。最後運用「I love to sing」一起練習母音的練習,分別唱「I」,中間的與會者維持延續唱「to」,另一邊的與會者唱「sing」,逐步一起唱和聲與不同音高。(暖身3)
小結:
剛剛這樣的活動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的前五分鐘就能做到,是為了配合singing,就像是大家在吹直笛時的暖指運指,過程中一起吸氣,慢慢地吐氣,最後伸展練習stretching exercise和呼吸練習breathing exercise 連在一起。子音練習能幫我們調節歌唱所需的氣息,透過我們剛剛唱的「ㄘ、ㄊㄧㄎㄜ、ㄊㄧㄊㄧㄑㄩ」幫助我們調節不同的氣息短長,啟動我們歌唱中重要的筋膜橫膈膜,並幫助我們保持我們要的音高,讓我們的咬字變得更清晰。
簡短的遊戲rhythmic exercise幫助聲音變溫暖、亮麗或是變暗,就是表達音樂需要的各種感情。唱歌的vocalizing exercise,運用五個基本母音,即興練習,很多不一樣的延音或不一樣的位置。手勢也是一種語言的運用,所以大家知道每個母音有自己的特色以後,要跟其他的母音做連結,這樣能知道音要如何連成樂句。
二、歌唱音感教學活動
每個人出來做即興五聲音階的手勢,熟悉之後,變成具象的階梯圖,或者是繩梯圖。老師指著階梯圖的音,引導與會者以唱名進行旋律模仿,並隨著音型高低起伏搭配手勢,之後以階梯圖的音組成旋律,請與會者看之後再唱。學生不一定要全部都會手勢,只要老師指著音,學生就會唱出歌,可以請學生出來指,其他人跟著唱,所以可以每個禮拜都有singing leader,最後會找到節拍在哪裡。
第一件是「please echo me」,所以echo me的時候學生跟老師做一模一樣。接下來第二個口令叫做「請看」,所以「請看」的時候非常重要,老師要唱新的pattern時,老師會從結束音開始,結束音就是老師的起唱音,讓學生有連過去的、同音的概念,就會跟著老師,所以在請看的時候是做一模一樣的,只是沒有改變,老師只是沒有唱而已,接下來就出現了Kodaly的 inner hearing 。這個步驟結束以後,就出現第三個步驟,這個步驟的指令叫做「請注意」,所以大家會發現老師唱「So So Do So So La 請注意,Mi Mi La Mi Mi Do」,學生就要去思考Mi跟La之間的關係,而且老師沒有唱,學生才會開始唱,所以這是一個step by step的過程。
老師將四個水杯放在長桌上,帶領與會者拍四拍的節拍,當拿走一個水壺,就停止拍手,呈現不同音長的節奏。之後,老師帶領與會者即興模仿,連結到Kodaly教學法的基本節奏音節名稱。
三、歌曲習唱教學活動
歌唱的教學,請大家跟我一起拍手、彈指、彈指。(開始示範客家歌謠秋天並引導與會者一起加入,並持續節奏的敲打,每示範一句,與會者複誦一句的方式教唱,於唱完後以ppt展示歌詞與說明歌詞的意涵。)
說明歌詞(秋天來到,小朋友站在樹下說秋天來了,這時候他在做什麼呢?葉子在唱歌,像是風吹過來的聲音,我都聽不懂到底唱些什麼歌。),再次引導大家以手勢的方式配合歌唱,之後教師一樣以手勢引導與會者在教師歌唱,並在教師未歌唱的地方換與會者接唱。在此練習後,教師唱奇數小節,與會者唱偶數小節。
教師引導與會者tap拍腿-clap拍手-snap彈指-clap拍手,大家一起唱閩南語歌謠六月茉莉。之後請每位與會者尋找旁邊的朋友,兩人一組將左手伸出來,互相將歌唱的音高、節奏拍出來。教師將與會者進行分組成左、中、右組,一組負責一個字的音,並開始唱前一句,後半句引導三個組別的人唱。最後教師帶領大家以延音的方式歌唱,大家能選一個最喜歡的歌詞然後延長,每一句都要選一個字進行接龍。教師透過手勢與表情引導與會者開始歌唱《六月茉莉》,並選擇延音的位置,帶領大家演唱完整首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