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睿瑋 老師

臺北市立永春高中音樂教師/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會員

2019年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實務工作坊

「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後山圓舞曲』後記」

        筆者很榮幸於2018年12月8日的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中,跟與會先進與後輩以原住民音樂的「後山圓舞曲」教案分享何謂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會中,筆者先釐清素養導向教學的概念:十二年國教總綱揭櫫:「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強調「終身學習」的意涵,注重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素養導向的教學,其關注的焦點並不在表象的知識或現象的理解,而是深度的體驗、感知、應用,和學習的內化及遷移。

        素養導向教學並不是全新的概念,也不完全超脫我們平常教學的方法。筆者以指導音樂班豎笛學生學習Andante速度的樂曲的經驗為例,當學生以錯誤的速度吹奏時,許多教師會直接要求學生跟隨節拍器以正確速度吹奏。如此的教法迅速又確實,學生能在極短時間內學會以正確速度吹奏該曲。然而,這樣的教法雖然學生能做出正確表現,但學生學習到的可能只是表象的行為。學生吹錯速度,排除對術語的不理解外,我們可以合理判斷學生缺乏對拍子的體感。因此,筆者的教法便是一步步透過體感的學習,內化對Andante速度的知覺,進而能遷移應用至其他樂曲。

IMG_0056.JPG

        原住民音樂是臺灣本土文化重要的一環,不只是孕育南島文化之源,其豐富的文化特色亦是建立臺灣多元文化色彩的重要內涵。臺灣原住民族並無文字,歌唱是他們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媒介。本工作坊以原住民族的歌舞為主題,透過認識及實作原住民族的歌唱舞蹈方式,了解與體驗原住民族的生命哲學觀、社會制度、音樂美感、文化特徵、傳統祭儀…等,從各面向認識臺灣原住民族,體驗原住民族文化精神。

IMG_0100.JPG

        工作坊中先播放電影「賽德克巴萊」的「父子溪邊對唱」場景,引導大家聆聽分析出四音組織二聲部疊瓦式唱法,再帶引大家以疊瓦式歌唱即興實作,從簡易的三音組織二聲部,逐步發展至五音四聲部,並逐漸加長樂句,增加聽唱的難度及複雜度,示範如何依學生

程度調整即興演唱學習任務的難度。進一步,套入歌詞的即興,可用接力的方式編創下一句、或是套入五言絕句,都是可嘗試的方法。賽德克族觀念中,重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疊瓦式唱法所營造綿長不斷的旋律,便展現這樣「歌唱即生命」的象徵。

        第二階段延伸至排灣族的音樂,學習「Yi du se na se na yi一起唱歌跳舞吧」歌曲。帶引與會先進聽唱此曲至熟練後,再加入舞步、隊形、甚至身體拍擊的節拍,共同唱跳。排灣族的詞彙中,歌即舞、舞即歌,歌舞是不分的。凡歌唱必有自然的肢體擺動,律動而後舞之蹈之。日常生活中伴隨著大量的歌舞,歌舞是日常,日常無處不歌舞。音樂課應用排灣族的歌舞教學,可以自然結合音樂、律動和舞蹈,發展學生的統合能力。

IMG_0123.JPG
IMG_0153.JPG

        素養導向教學重視實作、統整、及應用。此次工作坊,筆者僅以賽德克族及排灣族的歌唱舞蹈為教材,提供與會者實作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教學應用。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多姿多采,文化素材深厚豐富,期待更多藝術類科夥伴能投入研究與設計,讓更多學子看見臺灣原住民音樂之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