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站簡介

Total Choir Resources 是一個提供合唱音樂教育者的交流平台,透過Total Choir Resources讓合唱教育者共同學習有關於合唱指揮、增進領導能力及合唱團經營等能力,使合唱教育者充滿信心且享受合唱教學。
二、網站架構
三、特色資源
在Total Choir Resources網站中,特色資源有分別有部落格(BLOG)及廣播(PODCAST),以上兩個介面不需要登入會員就可以瀏覽。
1.部落格(BLOG):網站中討論的內容是與合唱音樂教育相關議題,在部落格的下方會有線上的討論區,提供合唱教育者交流的平台。




四、推薦原因
Total Choir Resources網站以合唱教育現場所遇到的實際情形為主題,這些內容可以給予合唱教育者幫助與資源。此外,Total Choir Resources的Podcast在各大收聽平台都可以免費聆聽,提供音樂教育者不一樣的資源管道,增進合唱音樂教育知能。
提供者:莊宜錚
一、網站簡介
Choral Public Domain Library(CPDL)由拉斐爾·奧恩斯(Rafael Ornes)於1998年12月創立。2005年時,轉換為Wiki的模式,被稱為ChoralWiki,如同合唱版本的維基百科,網站提供免費的合唱樂譜。提供的資源已經超過3702位作曲家的作品,作品數也高於37000多首。
二、網站架構
網站左側的連結,包含主要頁面(main page),頁面當中包含搜尋欄、每日新增樂譜、瀏覽類別等等。在樂譜的頁面(Music scores)中,提供不同的分類方式,來讓使用者搜尋樂譜,類別包含曲名、音樂種類、歌詞語言等等。作曲家頁面中(Composer pages)則提供以作曲家的國籍、年代等分類方式進行搜尋。
三、特色資源
網站中部分樂譜頁面除了樂譜PDF檔案可以下載之外,也提供Midi音樂檔可以試聽,只要點選喇叭的圖案,即可下載。
四、推薦原因
此網站擁有大量的樂譜資源,而且是免費分享給所有使用者;此外,使用者也可分享可使用樂譜,一同擴增合唱音樂的樂譜資料庫。
提供者:巫珮熏
一、網站簡介
Vocal Asia 於2010年成立,是阿卡貝拉純人聲音樂跨國性整合平台,整合日本、港澳、新加坡及中國大陸等地區的阿卡貝拉團體、歌手、創作者以及音樂、表演、資訊與知識,期望推廣阿卡貝拉藝術及教育等。
Vocal Asia將資源整合推廣至全亞洲,甚至與歐美地區等組織或人聲團體進行協同整合,從巡迴演出的安排、音樂創作的合作、各地藝術節慶的整合、工作坊與大師班等,都是Vocal Asia主要目標。
二、網站架構
Vocal Asia頁面的架構包含七個區塊,關於(About)、即時新聞(News)、
消息(Events)、專欄(Columns)、團體(Groups)、行事曆(Calendar)及連結(Links),下方對幾個頁面進行介紹:
Internationale Gesellschaft für Polyästhetische Erziehung(IGPE)
國際多元美感教育學會簡介
陳姿光
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 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
IGPE於1982年,由德國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羅舍爾(Pro. Dr. Wolfgang Roscher, 1927-2002)教授在奧地利薩爾茲堡的「薩爾茲堡要塞」(Festung Hohensalzburg)一次研討會上成立,並由他擔任學會 Wolfgang Roscher教授理事長至2000年;現任理事長為霍夫鮑爾(Gerhard Hofbauer)教授。
一、網站簡介


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

李睿瑋 老師
臺北市立永春高中音樂教師/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會員
2019年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實務工作坊
「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後山圓舞曲』後記」
筆者很榮幸於2018年12月8日的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中,跟與會先進與後輩以原住民音樂的「後山圓舞曲」教案分享何謂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會中,筆者先釐清素養導向教學的概念:十二年國教總綱揭櫫:「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強調「終身學習」的意涵,注重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素養導向的教學,其關注的焦點並不在表象的知識或現象的理解,而是深度的體驗、感知、應用,和學習的內化及遷移。
素養導向教學並不是全新的概念,也不完全超脫我們平常教學的方法。筆者以指導音樂班豎笛學生學習Andante速度的樂曲的經驗為例,當學生以錯誤的速度吹奏時,許多教師會直接要求學生跟隨節拍器以正確速度吹奏。如此的教法迅速又確實,學生能在極短時間內學會以正確速度吹奏該曲。然而,這樣的教法雖然學生能做出正確表現,但學生學習到的可能只是表象的行為。學生吹錯速度,排除對術語的不理解外,我們可以合理判斷學生缺乏對拍子的體感。因此,筆者的教法便是一步步透過體感的學習,內化對Andante速度的知覺,進而能遷移應用至其他樂曲。

原住民音樂是臺灣本土文化重要的一環,不只是孕育南島文化之源,其豐富的文化特色亦是建立臺灣多元文化色彩的重要內涵。臺灣原住民族並無文字,歌唱是他們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媒介。本工作坊以原住民族的歌舞為主題,透過認識及實作原住民族的歌唱舞蹈方式,了解與體驗原住民族的生命哲學觀、社會制度、音樂美感、文化特徵、傳統祭儀…等,從各面向認識臺灣原住民族,體驗原住民族文化精神。

工作坊中先播放電影「賽德克巴萊」的「父子溪邊對唱」場景,引導大家聆聽分析出四音組織二聲部疊瓦式唱法,再帶引大家以疊瓦式歌唱即興實作,從簡易的三音組織二聲部,逐步發展至五音四聲部,並逐漸加長樂句,增加聽唱的難度及複雜度,示範如何依學生
程度調整即興演唱學習任務的難度。進一步,套入歌詞的即興,可用接力的方式編創下一句、或是套入五言絕句,都是可嘗試的方法。賽德克族觀念中,重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疊瓦式唱法所營造綿長不斷的旋律,便展現這樣「歌唱即生命」的象徵。
第二階段延伸至排灣族的音樂,學習「Yi du se na se na yi一起唱歌跳舞吧」歌曲。帶引與會先進聽唱此曲至熟練後,再加入舞步、隊形、甚至身體拍擊的節拍,共同唱跳。排灣族的詞彙中,歌即舞、舞即歌,歌舞是不分的。凡歌唱必有自然的肢體擺動,律動而後舞之蹈之。日常生活中伴隨著大量的歌舞,歌舞是日常,日常無處不歌舞。音樂課應用排灣族的歌舞教學,可以自然結合音樂、律動和舞蹈,發展學生的統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