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宛倫 老師

高雄市立壽山國民小學教務主任/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會員

2019年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實務工作坊

「素養導向的生活課程聽覺教學設計」

一、聽覺是終身鍛鍊的工作   

       本校課程理念源自於史代納(Rudolf Steiner)先生提倡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理念,以身心靈全人發展為目標,認為藝術教育有助於學齡兒童情感的發展。

 

       人智學提及內在感官的分類中,將一般認知的五官—眼(視)、耳(聽)、鼻(嗅)、舌(味)、身(觸),唯獨將聽覺晉升到「高階感官」,此意味著生活中聽覺的鍛鍊,是終身需要持續鍛鍊的功課。因此,聽覺能力不只是聽力檢測,或者是音樂性的問題,更可以說是人類終身值得開發的感官。許多證據佐證聽覺是人類最早出現也是最終消逝的感官,它彷彿一座橋樑,搭起了生命的起點與終點。

二、低年級聽覺學習教學設計的依據及理念

       在七歲以前的幼兒,對於環境提供一切聲光刺激都是全然的吸收,過度電子產品刺激易造成幼兒身心發展及專注力等許多不良影響,因此,學齡前幼兒需要保護聽覺環境,給予幼兒真實而有助穩定情緒的聲音品質,例如:父母的歌唱聲、溫和的說話方式…等。

       當學齡兒童進入任何音樂的教與學之前,「傾聽」的鍛鍊應該要優先出現,當我們全心投入傾聽時,內心是處於開放沒有防備的狀態中。如何創造一個信任的課堂?在信任中引發兒童聆聽內在的聲音,並且安心創作出前所未有的音響效果。「聽」是音樂學習的中心點,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關注全體在聆聽了嗎?聽什麼?如何聽?

(一)低年級兒童發展特質與需求:

       依據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音樂課程安排於第二學習階段的藝術領域中;在第一學習階段則是融合在生活課程中,以兒童為學習主體而作教學設計;生活課程之七項學習重點包括:悅納自己、探究事理、樂於學習、表達想法與創新實踐、美的感知與欣賞、表現合宜的行為與態度、與人合作等學習重點。其餘詳見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資料。

(二)低年級兒童的聽覺訓練方案:

       筆者參酌德國Reinhild Brass老師二十多年來在自由華德福學校(Widar位於德國Wittescheid)之音樂課程,及自由音樂學校(Die Freie Musik Schule)教師們集結之教學模式,實踐於本校低年級學童生活課程。

       教學設計概念包括:傾聽透過運動形式來呈現、傾聽反映了內心的信任感、營造時間與空間上的節律感、在愛護尊重中啟動創作、練習比表演更重要、接納可預期的犯錯。

 

三、生活課程聽覺教學設計實施簡例

       研討會中操作的教學活動,包括:以運動來呈現聆聽能力、以眼神來促使專注聆聽、從創作中累積聲音的經驗、在空間移動中持續專注聲音傳遞…,以下簡述實施流程。

 

(一)貓兒走路—寧靜流暢的移動,打開聽覺的敏覺度

1. 請2-4位同學示範,行走時腳步輕巧寧靜。

2. 全班分成兩組,一組先練習自由行走。

    另一組觀察任務:尋找誰是安靜小貓。

    交換組別操作。

3. 進階練習:

  (1)將腳步逐漸加快

  (2)團體一起由慢加速,再一起減速回到靜止。

  (3)選4位學童啟動腳步,找到指定對象從後方

           輕拍對方肩膀後,換人自由走動選下一個傳遞對象。  

(二)眼神傳電—以眼神來促使專注聆聽

1. 圍圈,一人走向自己選擇的對象。對方一旦收到眼神訊號,即可開始行走至下一人。

2. 啟動著從一次一人,逐漸增加為同時二人、同時三人,走路保持寧靜腳步,以及空間移

    動不擦撞他人的原則。

(三)傳聲行走—多元的聲音重疊經驗

1. 圍圈,向固定對象傳遞歌唱聲,長而持續,走向對方。

2. 對方一旦收到眼神訊號,即可開始行走。

3. 歌聲啟動從一次一人,逐漸增加為同時二人、同時三人…,此時聲音會不間斷的以不同

    音程音色呈現在教室。

 

(四)拍手傳聲—在空間移動中持續專注聲音傳遞

1. 圍圈,依序輪流拍手,保持聲音傳遞的進行及速度,不可中斷。

2. 拍手傳遞「踢踢躂」節奏,以一致的速度、節奏,流暢傳遞不中斷。

3. 加入「換邊」選擇。每個人都可以決定換邊流動,但是要保持團體的節奏及律動。

4. 進階練習:

(1)將拍手換成「響棒」傳聲

(2)將輪流次序改以「跳進」傳遞聲音(間隔一人做傳遞)

(3)傳聲後可以換位置(從圓的外側行走,不影響節奏進行)

(4)若分成2~3個圓同時進行,敲擊頻率更快時,難度又提升。

 


 

       低年級學童進行活動時,須考量空間安全及移除容易分心的物品。實施新活動時,由少數兒童示範,確定學生理解概念後,逐步進入一半的學生操作,熟悉後再全班操作。現代兒童常依賴高度刺激來持續專注力。但是,本文所提方案不在於持續給予聽覺刺激物,而是透過鍛鍊,使兒童真正回到聽覺與身體感官之間統整性的感受與表達。

 

參考書目:

Brass, R. (2018)。探索聽覺教育之路—華德福音樂課程及養成指引(車迅譯)。臺中市:

        臺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整合協會。

專題三2.JPG
專題三.JPG
專題三3.JPG
專題三4.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