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走吧!一起去嚕嚕米 ISME

陳曉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授

ISME Board Member

 

      要去芬蘭參加ISME Conference的夥伴們,應該都訂好機票、住宿,就等著放暑假了吧?同行的老師、同學們中,有老手也有新手,對於第一次要站上國際舞台的發表者而言,難免還是會有點緊張。其實,報告的方式有千萬種,看天氣、看心情、看場地、看觀眾…,不過硬要說個套路,也不是沒有。以下分享一個簡要的模板,提供大家參考。

      口頭報告的內容,就是研究論文的架構:研究背景(含文獻)、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結果、結論與建議。除了報告自己的研究內容外,可以先請ChatGPT 擬定報告前後的範本,再進行簡化和優化。是的,要進行優化,因為GPT不是最好的。口頭報告的會場,通常會有一位session chair介紹你和即將發表的研究題目,之後你可以直接進入研究主題。但也會臨時該場地沒有chair,此時你要自我介紹,簡要介紹自己的名字和服務機構與國家。發表前的開場白,可以參考:

“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ryone. I am pleased and excited to share my research with you today. (If you are a graduate student, you may say: As a graduate student deeply passionate about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music…) It is an honor to contribute to our field’s discourse and engage with all of you on this global stage. Today, I will present [brief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topic or problem], shedding light on [key objectives or findings], and offering insights that inspire meaningful dialogue and further advancements in our shared mission to enrich lives through music education. Without further ado, let us embark on this journey together.”

      呼呼,終於把要報告的研究都說完了,最後要有個完美的結尾:

“In conclusion,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all of you for your attention (and my advisor [name of professor] if you are a graduate student). It has been an enriching experience to share my research with such an esteemed audience, and I am truly humbled by the opportunity to contribute to our field. Thank you.”

     準備好報告事宜,我們再來看看ISME這次的活動安排。首先跟大家推薦的是開幕式。開幕式暨歡迎酒會(不確定有沒有酒,但據往例通常有XD)在七月29日下午七時,舉辦地點為赫爾辛基音樂中心的音樂廳。此音樂廳自去年開始建造全新的管風琴,造型如同八爪章魚一般,今年元旦正式啟用,這次開幕大家能在現場親眼見識喔!World Conference開幕式演出一定會具有當地特色,大家可以期待芬蘭將會端出什麼樣的特色節目給大家欣賞。雖說研討會發表場地座落於幾個不同地點,但每天中午一小時(12:10-13:10)的午餐時間在音樂中心cafeteria都有音樂演出,如果想要有音樂相伴的小憩,此時可以到音樂中心覓食喔!

      The ISME World Conference在研討會期間會規劃local tour或school visit,相關安排尚未公告,但絕對值得大家關注與加入喔!祝福大家有個愉快的旅程,期待我們一起前進嚕嚕米的赫爾辛基ISME啊!

曉嫻.jpg

國際會議論文發表究極攻略---你,學會了嗎?

 

陳虹百

教育部師藝司「團團有美感教學輔導網絡計畫」協同主持人

前ISME Policy Commission 聯名主席

ISME and Policy Commission發表人

 

     2024年在芬蘭舉辦的第36屆國際音樂教育會議(ISME Word Conference),吸引全球各地音樂教育學者前往與會。臺灣諸多學者,在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陪伴下,延續2023參與韓國首爾亞太音樂教育會議APSMER熱情,預備踏上國際音樂教育盛宴之途。

      要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發表本已不容易,加上國際場合不熟悉的情境與語言使用,說實話,從稿件投出的那一刻,就值得大大鼓勵。想起自己2005年第一次國際會議發表經驗(遠目),轉眼也快二十年,從在台上挫到不行,到現在看著研究生,多少有媳婦熬成婆(?)的感覺,也感佩年輕學者勇於挑戰、邁向國際的勇氣。

      筆者從「古時候」當研究生參與國際會議發表至今,做過的傻事跟糗事沒少過,雖說「人生沒有冤枉路,走的每步都算數」,但「如果可以不繞路,何必吃虧多辛苦」,故在此希望將自己這些年的經驗,分享給年輕世代的學者,使其在準備國際會議論文發表時,事半功倍,也更能展現優秀研究成果與臺灣的音樂教育實力。國際會議中有各種發表形式,包含口頭論文發表、工作坊、海報發表、圓桌論壇等,本文將針對國際會議的口頭論文發表,分準備與發表兩階段之準備與攻略,以提供青年學者參考:

 

    準備階段

  1. 講稿準備:對於要不要準備逐字講稿,各家看法各不相同,但筆者在國外求學期間,指導教授建議在這種重要的場合,需先準備逐字講稿,即便指導教授是以英文為母語,他的發表也是會準備口說稿,以減少發表時的意外。一般而言,講稿字數的估算,可用發表分鐘乘以100來粗估,當然各人語速各所不同,但若一分鐘超過120字以上,就需評估是否過快。另外,若內容過多,則需刪減內容,而非加快語速。

  2. 講稿內容:由於國際會議之與會者來自世界各地,因此講稿一開始,可提供研究的相關基本資料及社會文化背景脈絡,以利聽眾理解。比如講到藝術領域,可以說明其中包含哪些學科;講到代理教師,可以說明代理教師之職在臺灣教育現場的角色與脈絡;講到臺灣文化,可舉例臺灣文化內涵與其獨特性;講到幼兒園大班,可補充幼兒的年齡範圍…等。全球各地社會文化、教育環境各有差異,若能提供研究相關的詳細背景脈絡,將可讓各國的聽眾更理解研究之合理性、必要性與意義。

  3. 投影片等媒體準備:有個民間傳說,是要發表幾分鐘,就準備幾張投影片(如十二分鐘就準備十二張),這個說法可當成參考,但也不必奉之為規臬,重點是圖要夠清晰,字要夠大夠清楚。各研討會的場地大小、投影機好壞皆有所差異,因此建議以流明度不高、光衰的投影機來想像,有道是「遮光環境用深底、不遮光用淺底、不知道有沒有遮光用淺底」,這個原則可以參考。較忌諱把大篇的文字內容放上投影片照唸,往往聽眾閱讀投影片上文字的速度,比你口唸還快,合理推論不必聽你說,且如果不小心唸錯,也容易被發現,還是用清楚的圖形、大標呈現較好。此外,善用媒體、影片,也可增加聽眾的興趣與注意力,而且可以少說一點話(欸不是),但過多的媒體、影片卻會增加播放不順的風險,必須小心使用。

  4. 特殊需求聯繫:若發表中有特定需求,如網路連線、寬廣的活動空間、自備筆記型電腦轉接、外接音源等,都需在發表前與主辦單位確認,通常主辦方會提供發表者特殊需求的表單,請務必再三確認。當日要發表前,也應先至會場確認媒體播放是否能順利。

  5. 服裝儀容:國際會議是正式場合,尤其是上台發表者,應有適宜的服裝,以增添自己的專業表現,儘管有人還是球鞋牛仔褲輕鬆上場,但筆者就是一個古板老派,對學生上台的服裝會要求。筆者也曾見過穿著緊身短裙超高跟涼鞋參加會議的,後來才知這是她心目中的盛裝打扮,以表示對會議的重視(扶額),所以服裝以整齊大方為主,或結合個人要發表的主題裝扮,或配合投影片的色系等等,都是可以參考的原則。

  6. 練習、練習、再練習:學音樂的大家都知道,要有好的演出,就要不斷練習,我們在練琴時,曲子都要分段慢練,有時還要錄音以利自己聽完再改進,國際會議發表也一樣。練習不是多看幾次稿子,而是分段慢練,容易卡關的地方,要抽出來特別練習,也比較好掌握時間,最後再將之組合起來。在練習時可以尋求教授、有經驗的前輩或同儕之協助,幫忙聆聽指點,讓準備更有效率。

  7. 邀請:當上述準備都接近完成,可邀請一起與會的伙伴們到你發表的場子來,增加人氣、壯膽、表示支持,若是在會議中認識他國的伙伴,或找到與自己研究主題相似的發表者,也可邀請對方前來交流,畢竟增加連結、針對研究主題有交流與回饋,也是參與國際會議的重要目的之一。

 

    發表階段

  1. 開場:”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ryone./Good morning/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是開場的基本款,適合用於會議的口頭論文發表;”My name is XXX, and I am a/from…..”介紹自己的名字與所屬單位職稱、或工作背景,能幫助聽眾快速的認識你,並連結到稍後你要發表的論文內容;It's a great honor to be here today/It's my pleasure to be here today….”,很開心到這裡來發表,”Today, I will be presenting research related to [xxx], with the title:…”引出你的題目,然後就可以開始介紹研究背景,或先前所說的社會文化脈絡等資訊,正式開始發表。其實現在的AI聊天機器人很方便,可以請它提供無數個可能的開場,透過與其不斷的對談與追問,設計出最適合你研究內容的開場。然而,開場的一大忌諱,就是心虛的表示自己的英文不好請大家見諒之類的,能夠站到台上去,就是一種成功,就要好好的盡力演一場,且大家來自世界各國,英文只是個溝通的工具,若要說誰好誰不好,也還很難說。所以,深呼吸,勇敢安穩的開始第一句;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另外一半只要好好結束,加起來就全部成功了(咁安捏?!)。

  2. 語速與時間控制:在講者與聽者來自各種母語的狀態下,慢慢的講、清楚的講,可同時減少講者與聽者的心理負擔,過快的語速會造成聽者的壓力,甚至放棄、登出,所以一定要注意。前面準備階段提及,若內容過多,則要刪減內容而非增加語速與聽者的壓力,建議可以將整個發表分為四到五個部分,設定好每個部分的比例與時間,分段練習,也好掌握當日發表的時間分配。

  3. 投影片控制:投影片在一開始設計時,就以方便控制為原則,以免上台手忙腳亂。對於投影片中插入的影音媒體,務必另存電子檔於資料夾中,以免到時因為網路連線或播放器不相容的問題,精心準備的內容無法播放,令人扼腕。投影片與媒體,是幫我們傳遞訊息、讓發表增光,而不是增加負擔與操作危機,用這樣的哲學來設計與操作,就能清楚的解決許多疑問。

  4. 結尾與問答:”In conclusion/To summaries/Lastly,…”恭喜你,終於快要安全下莊了,結束的方式可以是感謝,感謝協助此研究發表的人;可以是期望,期望後續研究的發展;可以是結論,對今天的發表做總結;可以是問題,延伸一個問題給聽眾思考;可以是金句,讓大家快速的記住你與今天發表的內容。在最後的Q&A階段,可以在會前預備時,就先設想演練一些問題,也可以設定後援會或親友團的暗樁提問,並事先演練相關的答案,若萬一不懂對方的問題,請先別緊張,雖然有可能是你的聽力不好,但也有可能是提問者說不清楚,試著回答,或看在場有無能協助說明的人,再不然就請對方寫email給你,會後私下解決啦!總之一定會有辦法,一切盡力就好。

  5. 結束但是沒有結束:關掉投影片下台,不代表一切都結束了,我們可以去感謝方才提問的人,或進行後續的闡釋與連結,交換聯絡方式作為未來聯繫的管道;對於方才上台的表現覆盤(非自我批判),哪些部分做得很好、哪些部分下次是否能用更好的方式處理…,如此歷練幾次,定能快速成長,不僅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所注意,更擴展國際的連結與可能性。

 

     上述國際會議準備與發表的概要,僅供參考絕非標準。口頭論文發表就像音樂會演出,讓發表者完整呈現內容、聆聽者接收到重要訊息,是首要考量。在此前提之下,發表者可視自身發表內容的屬性,進行不同的調整與規劃,像是陳虹百與王羽佳在音樂會上台彈蕭邦夜曲也會有全然不同的樣貌一樣(蛤?)。但只有一個原則是不變的,就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透過不斷練習,才能好好呈現辛苦的研究成果。

 

      「我是來送禮的,並不是來台上抖抖抖的」,就把研究內容與知識內涵當成禮物,精心準備、精美包裝,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們分享。如此將帶回更多的想法與建議,讓每趟國際會議的旅程更顯價值,很期待能在未來各國際會議收到大家精心準備的各種禮物啊(莫不是只因為自己想收到禮物所以寫這篇?)。

      後記:在沒有參與國際會議與發表前,「出國讀書」從來不在我的人生選項中,但因著一次次的發表、分享、交流,我看見了音樂教育的廣博豐富,也看見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說國際會議的參與和發表,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轉折觸媒,因此非常鼓勵青年學者一起參與、嘗試發表,開啟浩瀚音樂教育與自身的無限可能。

虹百.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