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曉嫻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音樂學系教授 / 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

第一次聽到APSMER是2004年的農曆年。我趁著臺灣放假回美國Oregon做博士論文的答辯,因為只有幾天的時間,就直接「寄居」在我的博班指導教授Dr. Randall Moore的家裡,同時間還有另一位「寄居者」,就是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Dr. Steven Morrison。

晚餐時間,我們正聊著暑假要去西班牙參加ISM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Dr. Morrison突然想起什麼似的,邀我2005年暑假去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參加APSMER。他說,APSMER就是Asia-Pacific Symposium for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臺灣在Asia,自然要共襄盛舉。臺灣在亞洲當然要參加,這件事無庸置疑,但是美國又不在亞洲,為何也是APSMER的成員?而且APSMER還到美國西雅圖舉辦,這件事就難解了。Dr. Morrison一臉正經地告訴我,因為美國西岸靠著太平洋(Pacific Ocean),所以美國理所當然也是Asia-Pacific的一員。

就這樣,2005年在西雅圖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成了我的第一次APSMER,自此之後我再也沒有錯過任何一屆的APSMER。

大家都知道APSMER是ISME的區域會議(Regional Conference),但其實直到2007年APSMER才正式隸屬於ISME。說到APSMER的由來,其實仍然跟ISME脫不了關係。故事的開始,來自於1992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ISME Research Commission Seminar,當時的Host Chair 是愛知教育大學(Aich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的Dr. Tadahiro Murao。當時的亞洲地區,很少有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而多次參加ISME Research Commission Seminar的Dr. Murao,深感這類型的研討會能使音樂教育的學術研究者獲益良多,身為主辦者的他便廣發邀請,希望能有更多的亞洲地區音樂教育學者參與。但是很可惜的,Research Commission Seminar最多只能接受25篇論文的發表,在同時考慮論文品質與區域平衡的狀況下,能參與會議的亞洲音樂教育學者僅有少數幾位。當然,在世界大會(World Conference)有眾多的亞洲音樂教育學者進行論文發表,但世界大會的參與者實在太多了!來自不同國家的亞洲音樂教育學者,在世界大會中也沒有太多機會和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學者們進行實質的討論或交流。因此,Dr. Murao開始發想如何建構一個亞太版的Research Commission Seminar。Dr. Murao先和澳洲的Dr. Gary McPherson商討這個想法,立即獲得附議,他們決定尋求第三個亞洲國家的音樂教育學者,而剛剛舉辦過ISME World Conference的韓國雀屏中選,被推舉擔任韓國召集人的Professor Hong-Soo Lee成為第三位發起APSMER的亞洲學者。

第一屆的APSMER由Professor Hong-Soo Lee在韓國舉辦,參與的音樂教育學者們主要來自於日本、韓國、澳洲、香港和加拿大。來自美加地區的音樂教育學者的參與,讓APSMER的主要發起人覺得意外,但仔細想想,若循APEC的模式,美國和加拿大確實也是亞太的一份子,因此也就順理成章地把美加納入版圖了。

之後APSMER的成員持續成長,第二屆由Dr. McPherson和Dr. Margaret Barrett在澳洲Tasmania舉辦,第三屆由Dr. Murao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第四屆由Dr. Jane Cheung在香港舉辦,第五屆由Dr. Steven Morrison在美國西雅圖舉辦(我開始參加的那一次)。2007年在泰國曼谷舉辦的第六屆,APSMER正式成為ISME的區域會議。而後第七屆在中國上海,並由臺北市立大學在2011年主辦第八屆的APSMER。之後的第九、十、十一屆,分別在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舉行。明年(2019)將由澳門理工大學主辦,而2021年則又會回到發起國日本。

APSMER的發表氛圍很正向(不騙你,有些研討會根本如同批鬥大會),應該是音樂教育人特有的溫暖特質吧!因此,我常鼓勵研究生們可以把APSMER當成參與國際研討會的第一步。發表的形式除了常見的口頭發表、海報發表、工作坊、圓桌論壇等,去年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多了一個新的發表形式:海報短講。一般的海報發表並沒有以口頭向聽眾說明的時段,但是該次的研討會則讓每位海報發表者,利用10分鐘的時間對聽眾作說明,現場不作Q&A,之後再請聽眾們到海報陳列會場,找有興趣的題目與發表者作進一步的對談。

我很鼓勵研究生們挑戰口頭發表,無論是新型式的海報短講或是30分鐘的口頭論述,對臺灣的研究生來說,可以靠著寫講稿、宣讀等方式練習,而後站上國際講台。曾經參與過APSMER的老師與研究生們,在研討會認識了許多對相同議題有興趣的國際友人,大家總會相約兩年後再見。在社交媒體發達的現在,我們會在網路上看到各國學者正在進行的活動或是研究,對於相近的研究主題,大家可以參考彼此的作法,也能交流如何進行跨國合作。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開始覺得躍躍欲試了吧!快準備好英文摘要,APSMER年底前就會開始徵稿囉!大家明年一起去澳門吧,國際友人跟葡式蛋塔等著你喔!

1.png
圖1. 2017 APSMER Board Members at
馬來西亞馬六甲(第一排右3陳曉嫻教授)
2.png
圖2. 2015 APSMER at香港教育大學,照片中  學者由右至左分別為陳曉嫻教授、賴美鈴教授、陳曉雰教授、陳虹百教授、曾靜雯老師。
bottom of page